编者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而农资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。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指出,农资打假是今年进一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重点之一。本报刊发这篇报道,以期引起人们对农资打假的关注。
农资打假,似乎是个离城里人很远的话题,其实和每个市民的生活质量、身体健康息息相关。
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周开忠介绍,农业正常发展的基础是农资的质量。农业部最近几年检查发现,我国农资的合格率为75%,也就是说,进入生产领域的农资有20%至25%是假冒伪劣产品。
假冒伪劣农资的危害到底有多大?周开忠介绍:
—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。对于伪劣农资产品,不仅购买者分不清真假,有时就连经营者也不知孰真孰假,其结果,一方面人们对名牌农资产品心存怀疑,不敢贸然使用,另一方面,假冒伪劣农资仍在流通使用,甚至大行其道。
——增加了农民负担。以假农药为例,目前每年全国农药用量大约一百万吨,按25%为假冒伪劣产品计算,假农药就是25万吨,若售价1000元一吨,农民为此就需付出2.5亿元,也就是说,仅假农药一项,就增加了农民2.5亿元的负担。减轻农民负担,除了治理三乱外,治理假农资带来的隐形负担也是一个重要方面,切不可忽视。
——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。在常规情况下,人们很难对假农资加以辨别,一旦误用,不仅浪费了农民的钱财、精力,还使庄稼受到假农药中有毒物质的伤害,更误了农时,造成了污染。
——当前我国某些食品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,这些污染物包括有毒物质、激素等。食品污染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,影响了我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,还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,造成这些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的使用及滥用。
有关执法部门为净化农资市场、打假治劣、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。比如,仅去年春耕期间,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2.75万户,取缔无照经营户5989户,立案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案件5100余件,捣毁制假窝点464个,罚没款1121.4万元,查获伪劣化肥2.5万吨、伪劣农药近2800吨,伪劣种子近1300吨,受理农民消费者投诉7200余起,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4550万元。
近年来,在农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、农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的同时,农资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,国家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司司长母建华介绍,主要表现在三方面,一是经营主体比较混乱,无证、无照、超范围经营现象突出,损害农民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;二是市场经营行为不规范,产销农资无必备的“三证”,或无标签、无说明书、无厂名厂址,制假售假现象仍很严重;三是受地方保护主义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,行政执法力度不够,执法不严,以罚代刑的现象仍然存在,致使违法活动屡禁不止。
农资打假问题,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,今年尤为重视。周开忠介绍,国务院把农资打假提高到落实江总书记“三个代表”指示的高度,强调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具体行动,是加入WTO和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措施。母建华介绍,根据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的批示精神,今年1月12日国家工商局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农资市场“打假”联合行动方案,这位负责同志对此予以了充分肯定,并指示“切实贯彻,务求实效”。
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领导下,在今年的农资打假中,有关部门的合作更紧密了,方案更仔细,措施更具体,更强调取得实效。
如何解决农资打假反弹的问题,有关方面也在反思。母建华提出,总结以往农资打假的经验,要采取措施实现标本兼治,即一方面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,另一方面着力规范市场秩序,进而针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,尽快制定相关的规章措施,将打假与建章立制相结合。力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,使打假经常化、制度化,纳入日常管理中,以促进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建立。
母建华表示,在各地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,今年的农资市场整治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。